期刊首页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32卷, 第8期 
刊出日期:2025-08-10
  

  • 全选
    |
    大讲坛
  • 张燕娜
    大众心理学. 2025, 32(8): 2-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这篇文章从心理学角度深入探讨了思维定式现象及其对创新的影响。文章以日常生活中的常见例子引入话题,通过陆钦斯的经典水罐实验详细阐释了思维定式的形成机制,揭示了大脑在重复使用某种解决方案后会形成惯性思维的规律。作者分析了思维定式的双重性:在重复情境中,它如同认知高速公路,能提高处理效率;但在需要创新的情境中,它却成为阻碍突破的隐形枷锁。文章从优势知识的束缚作用和大脑的"懒惰化"趋势两个角度解释了思维定式阻碍创新的深层原因,并结合神经科学研究成果说明其脑机制。最后,文章提出了突破思维定式的两个实践路径:通过跨学科学习构建扁平化知识网络,以及通过多角度思维训练和角色扮演拓展思维视角,为读者提供了具体可行的创新思维培养方法。
  • 心理咨询手记
  • 田瑞琪, 王尔东, 严文华, 杨新国
    大众心理学. 2025, 32(8): 4-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这篇文章通过展示一个成立六年半的同辈督导团体的内部讨论过程,向读者介绍如何构建高效的督导团体。文章以该团体进行"团体目标和进程回顾"的真实讨论为例,呈现了五位来自不同高校、拥有十年以上督导经验的成员如何就团体发展方向进行深入交流。讨论涉及将杂志供稿和学术会议参与纳入固定活动、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工作方式、保持多元文化特色等议题,同时也展现了成员间对督导与督督导定位问题的不同观点和激烈讨论。基于这一案例,文章总结出构成有效督导团体的五个关键要素:团队信任与凝聚力、反思性实践与持续改进、宏观与微观结合的工作方式、稳定的督导设置与持续讨论,以及灵活调整与高效执行的平衡。文章旨在为有意组建同辈督导团体的读者提供实用的参考和指导。
  • 王瑾慧
    大众心理学. 2025, 32(8): 6-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这篇文章通过作者的亲身体验,介绍了图画心理技术在自我认知和心理疗愈中的应用。作者参与了一次图画心理技术培训,通过三个绘画活动——姓名涂鸦、动物自画像和理想人物绘制,逐步深入探索内心世界。在姓名涂鸦中,作者发现自己被条条框框束缚的状态;通过动物自画像的变化(从刺猬到小猫),反映出心理成长历程;而绘制飞天小女警则体现了对理想自我的渴望。文章指出,图画心理技术具有普适性、疗愈性和跨越防御性的特点,能够绕过人们的心理防御机制,让参与者在无意识状态下表达真实想法和情感。作者认为这种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重要价值,能够帮助人们,特别是儿童,表达难以言喻的内心感受,在分享和反思过程中更好地认识自己,获得内在资源和希望。
  • 严文华
    大众心理学. 2025, 32(8): 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这篇文章通过分析一位参与者的三幅绘画作品,展现了图画如何帮助人们绕过心理防御机制,接近真实的内在自我。第一幅姓名涂鸦反映了作画者成年后的真实状态,通过横竖线条展现其井井有条的思维方式和被社会规则束缚的感受;第二幅动物自画像触及哀伤与告别主题,作画者通过已故宠物猫的形象表达对理想品质的向往,将悲伤转化为绵绵不绝的怀念;第三幅飞天小女警图画呈现了童年真实自我和对力量、勇气、友谊的渴望。文章指出,这三幅画分别对应成年真实自我、与原生家庭关系的理想自己以及童年真实自我。基于多年表达性艺术治疗经验,文章强调许多中国成年人不善于表达内在需要,往往将需求深埋心底,这种压抑可能在人生各个阶段引发危机。通过绘画技术能够帮助人们识别并接纳真实需要,从而实现自我接纳和心理成长。
  • 郭仁龙, 王雨婷, 冯荟旭
    大众心理学. 2025, 32(8): 8-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一个18岁大学生小语出现头疼、胸闷等躯体症状的案例,探讨了大学生分离个体化过程中的心理健康问题。文章首先从医学角度分析了躯体症状障碍的表现、病因和治疗方法,指出当心理问题难以用言语表达时,身体会通过躯体症状来传递痛苦信息。随后重点阐述了分离个体化这一心理学概念,即个体从依赖走向独立的心理发展过程。文章强调分离个体化并非疏远家庭,而是在保持家庭联系的基础上实现心理独立。针对父母和孩子双方,文章分别提供了具体的实践建议:父母需要学会放手、成为自己,同时提供情绪支持而非过度干预;孩子则需要学会温柔坚定地拒绝,并与父母保持舒适的联络。文章认为,只有在健康的分离个体化过程中,大学生才能减少躯体症状,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真正成长为独立的个体。
  • 张雨晴
    大众心理学. 2025, 32(8): 11-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一名中学生小欣的抑郁症干预案例为核心,探讨了传统心理辅导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预模式。小欣因中度抑郁症状出现消极幻想和自我伤害冲动,通过格式塔疗法中的"空椅子对话"技术,她学会将负面情绪外化,重新认识自我价值。文章分析了青少年抑郁情绪的多重成因,包括信息过载、虚拟认同焦虑等数字时代特有因素,以及家庭环境、学校支持、同伴关系等传统影响因素。在干预策略上,文章提出"线上+线下"融合模式,通过AI情绪疏导、电子心理档案等数字化工具,突破传统心理咨询的时空限制,为青少年提供更全面的心理健康支持。这种将传统心理辅导温度与现代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方式,为构建立体化青少年心理健康防护网提供了新思路。
  • 成国萍
    大众心理学. 2025, 32(8): 13-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一个真实的心理咨询案例,揭示了家庭教育中"情感忽视"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深远影响。案例中的高中生小梅因长期得不到母亲的认可和情感回应,出现了自伤行为和严重的自我价值感缺失。母亲虽然关心女儿,但错误的教育理念——认为不应该向外人倾诉内心困扰、凡事都要靠自己解决,以及从不给予孩子正面肯定,导致亲子关系疏离。心理咨询师通过深入分析发现,这种"习得性无助"的教育模式严重损害了孩子的自信心和安全感。经过咨询干预,母亲意识到问题所在,开始主动改变沟通方式,增加身体接触和情感表达,最终帮助女儿重建自信。这个案例说明,即使是优秀的孩子也需要来自重要他人的认可和鼓励,家庭的情感支持是青少年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心理营养。
  • 学校教育
  • 黄燕
    大众心理学. 2025, 32(8): 15-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如何在心理咨询中有效整合家庭力量成为关键议题。本文从实践角度探讨了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中与父母建立工作同盟的重要性和具体方法。文章指出,由于儿童青少年往往缺乏主动求助意愿,且父母的认知态度直接影响咨询效果,因此与父母的有效合作显得尤为重要。作者提出了五个核心策略:严守专业咨询设置、明确以孩子需求为优先的咨询目标、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开展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以及妥善处理父母的焦虑与期望。通过多个真实案例分析,文章展示了这些策略在实际应用中如何帮助改善亲子关系、缓解家庭紧张氛围,并最终促进孩子心理问题的有效解决。文章强调,父母作为孩子重要的支持系统,其参与和配合是确保心理咨询成功的关键因素。
  • 雷学远, 潘乐慧
    大众心理学. 2025, 32(8): 17-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探讨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模式,提出了“七维度”探索框架,旨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全面发展。文章首先强调了师生参与的重要性,构建了“校团+班团”的组织体系,以关注心理高危学生。其次,建立了动态监测机制,通过三级网格排查制度,及时识别学生心理变化,并进行分类干预。此外,文章细化了危机评估与干预流程,确保教师能够迅速响应潜在心理危机。课堂教学方面,学校将心理健康课程纳入课表,提供多样化的支持。学校还设立了心育中心和解忧平台,鼓励学生表达困惑与情感,促进同伴互助。通过丰富的心理健康活动和内外联动,整合社会资源,共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最终形成多方力量共同支持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 袁梦立
    大众心理学. 2025, 32(8): 19-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探讨了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创设真实情境的重要性,以促进学生的认知建构和心理调适。文章指出,当前学生普遍对虚假情境存在抵触情绪,导致认知断层和情感共鸣不足。为此,提出了基于建构主义和加涅信息加工理论的情境设计原则,强调情境的真实性与系统性。通过情境锚定、阶梯式问题设计和心理脚手架的应用,旨在引导学生从感性认知逐步提升到理性分析,最终实现价值观的内化。此外,文章还讨论了情感共鸣和心理迁移的策略,强调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以提升学习效果。通过这些方法,教师能够更有效地支持学生的心理成长,实现知识与心理认同的转化。
  • 张一鸣, 郑思琦
    大众心理学. 2025, 32(8): 21-2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探讨了心理学在提升新质生产力方面的应用,强调在数字化时代,生产力的核心已转向知识和创新。文章分析了教育、科技和人才领域的提升路径,提出通过优化教学环境、激发内在动机、改善创新氛围、加强团队心理支持以及培养情绪智力等方法,以促进个体和集体的创新能力。在教育领域,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个性化教学能够提高学习效果;在科技领域,创造包容的创新环境和提供心理支持有助于激发团队的创造力;在人才管理上,动机激发和情绪智力的培养是提升工作满意度和团队合作的关键。整体来看,心理学为理解和提升人类行为与创新能力提供了重要视角和实践指导。
  • 心理百科
  • 邱天, 陆静怡
    大众心理学. 2025, 32(8): 23-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探讨了理性的多维概念及其在社会中的影响。理性被广泛理解为抵制情感、依赖推理和思考的能力,这种观点称为“朴素理性观”。追求朴素理性的人倾向于重视客观事实,通过数据和分析来做出决策,并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欲望。然而,这种追求也可能导致社交中的冷漠表现,使人难以获得他人的支持。此外,人们常常认为自己比他人更理性,这种自我提升的倾向实际上是一种幻觉。尽管理性在决策中具有重要作用,但过于强调理性而忽视情感可能带来负面后果。最终,真正的智慧在于理性与情感的协调,平衡两者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 林磊铮, 刘建榕
    大众心理学. 2025, 32(8): 25-2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这篇文章探讨了现代生活中“一心多用”的现象,揭示了其背后的心理学原理。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在日常生活中面临多任务处理的挑战。文章指出,尽管传统观念认为多任务会损害认知能力,但最新研究表明,关键在于科学搭配任务类型与个人特质。通过合理的任务组合,可以提高效率,尤其是在创造性活动中结合低强度任务。此外,文章还强调了工作记忆容量对任务完成方式的影响,建议通过结果激励而非过程焦虑来增强自我效能感。尽管多任务在某些情况下有积极作用,但在需要高度专注的任务中仍需保持警惕。总之,这篇文章为读者提供了实用的建议,帮助他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更有效地管理时间和任务,值得一读。
  • 青年世界
  • 王茜
    大众心理学. 2025, 32(8): 27-2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探讨了大学新生在适应新环境时所面临的变化与挑战,强调了个人成长与自我发展的重要性。进入大学后,学生需要适应角色转换,面对环境、学习方式和人际关系的变化。文章指出,积极应对这些变化可以促进自我成长,培养自律、独立和人际交往能力。同时,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理论被引用,强调大学阶段是自我认同和亲密关系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危机时的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至关重要。作者提到,幸福感源于内心的认知,并通过简单的活动引导学生反思自身的幸福指数和烦恼。最后,文中建议加强时间管理和设定合理目标,以促进个人发展,鼓励新生积极拥抱变化,努力实现自我价值。
  • 佘云锋
    大众心理学. 2025, 32(8): 28-2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探讨了“中式梦核”现象及其在Z世代中的影响,分析了这一怀旧潮流背后的心理需求。文章首先解释了“中式梦核”的概念,强调其通过超现实主义美学和阈限空间来唤起对过去的美好记忆。接着,探讨了怀旧情绪如何帮助Z世代在面对现实压力时寻找心理慰藉,增强自我连续性和生活意义。同时,文章指出Z世代的集体记忆与身份认同感在这一现象中起到重要作用,强调社交媒体在促进群体认同和情感支持方面的作用。最后,文章提醒怀旧情绪的双面性,呼吁参与者在怀旧中保持适度,以实现更好的自我疗愈和心理平衡。
  • 父母必读
  • 陈佳敏
    大众心理学. 2025, 32(8): 30-3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探讨了“脆皮儿童”现象及其心理根源,分析了过度保护如何削弱儿童的抗挫力。文章指出,父母出于爱而实施的过度保护,实际上可能剥夺了孩子独立成长的机会,导致他们在面对挫折时表现出脆弱和无助。通过替代成长、情感过滤和心理控制等方式,过度保护限制了孩子的能力发展和情绪认知,形成低挫折耐受力和回避行为的恶性循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文章建议家长应改变教育理念,从“全能保护者”转变为“成长支持者”,鼓励孩子在安全环境中经历挫折,培养情绪管理能力和自主决策能力,以增强他们的心理韧性和自我效能感。
  • 胡冬梅
    大众心理学. 2025, 32(8): 32-3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探讨了幼儿"记不住"过去事情的现象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文章指出,童年期遗忘是大脑神经发育过程中的自然现象,而自传体记忆的发展对幼儿的自我认知、情感调节和社交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语言能力、父母的回忆方式、依恋关系和情感体验等因素都会影响幼儿自传体记忆的形成。文章从实用角度为家长提供了四种具体策略:运用开放性提问和"5W1H"框架进行精细化对话,通过阅读和日常交流丰富幼儿的语言环境,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并给予积极情感支持,以及利用照片、作品等建立成长档案帮助幼儿回忆。文章强调家长在幼儿记忆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建议根据每个孩子的个体差异灵活运用这些方法,在轻松氛围中促进幼儿记忆能力的提升。
  • 郭丽月
    大众心理学. 2025, 32(8): 34-3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这篇文章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了拟人手法在幼儿文学中的应用原理和实践方法。文章指出,幼儿普遍具有泛灵论思维特征,即倾向于认为非生命体也具备生命和心理活动,这种认知特点源于前运算阶段儿童的自我中心主义倾向和以表象思维为主的认知方式。基于这一心理发展规律,拟人手法在幼儿文学中具有天然的适配性,能够有效促进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接受。文章从实践角度提出了三种应用方式:通过拟人化角色设定融入教育目标、用拟人化方式解释自然现象促进科学思维发展、对恐惧事物进行正面引导建立积极想象。同时,文章也强调了应用拟人手法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避免不当拟人化导致认知偏差、保持叙事逻辑一致性以及避免利用泛灵论推卸教育责任,为幼儿文学创作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建议。
  • 社会心理百态
  • 冯志缘
    大众心理学. 2025, 32(8): 36-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这篇文章从心理学角度重新审视了妒忌这一复杂情绪,指出妒忌并非单纯的负面情绪,而是可以分为恶意妒忌和善意妒忌两种类型。文章解释了两种妒忌的本质差异:恶意妒忌包含敌意和怨恨,促使个体做出破坏性行为来"拉下"比较对象;而善意妒忌则包含羡慕和自我提升动机,能激发人们付出更多努力实现自我改善。文章分析了善恶妒忌的形成机制,认为个体对他人成就的"应得感"评价和对改变现状的"控制感"判断是关键因素。"不应得"评价加上低控制感会引发恶意妒忌,而"应得"评价配合高控制感则产生善意妒忌。最后,文章提供了将妒忌转化为积极力量的实用方法,包括运用认知重构技术、设定掌握目标、创造良性互动等策略,帮助读者将妒忌情绪转化为自我提升的动力。
  • 吴敏, 陈光辉
    大众心理学. 2025, 32(8): 37-3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这篇文章探讨了脱口秀与心理创伤治疗的结合,提出"心理脱口秀"作为促进创伤后成长的"喜剧处方"概念。文章指出心理创伤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约70%的人一生中会经历至少一次创伤性事件,关键在于如何实现创伤后成长。心理脱口秀通过幽默化的创伤叙事,为表演者提供自我表达出口,帮助其重塑伤痛记忆,同时让听众在共鸣中获得疗愈契机。这种喜剧形式创造了独特的"喜剧安全场域",通过幽默重构认知图式,激活大脑相关神经通路,实现创伤记忆的转化。然而,文章也警示了"喜剧处方"的潜在风险,包括将创伤商业化、过度幽默导致情绪钝化等问题。文章强调需要建立相关伦理框架,科学使用这一方法,把握幽默尺度,避免二次伤害,真正实现双向心理疗愈和创伤后成长。
  • 知识窗
  • 鲁石, 赵宏瑞
    大众心理学. 2025, 32(8): 39-4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这篇文章从心理学角度探讨了女性收集杯子这一日常现象背后的深层心理机制。文章运用多个心理学理论视角进行分析:从精神分析角度,杯子象征着母性容器和心理边界,满足女性对温暖包容的需求;从进化心理学角度,收集杯子体现了女性的养育本能和资源储存倾向,同时作为价值信号展示配偶价值;从消费心理学角度,杯子成为符号消费的载体,帮助女性建构自我认同和理想形象;从审美心理学角度,精美杯子能激发视觉愉悦并承载情感投射;从性别心理学角度,杯子与传统母性角色相关联,为女性提供角色表达和自我疗愈的途径。文章认为,女性收集杯子的行为实际上满足了安全感、价值感、认同感、愉悦感和仪式感等多层次心理需求,体现了日常器物如何超越实用功能成为具有象征意义的心理载体。
  • 陈佳林, 贾思宇
    大众心理学. 2025, 32(8): 41-4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这篇文章探讨了人工智能工具DeepSeek对小学生心理发育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及相应的优化策略。文章指出,DeepSeek凭借其高效的问题解答和作业辅助功能,已成为教育领域的新工具,但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育敏感期,过度依赖AI工具可能引发多重心理问题。在认知功能方面,学生可能形成思维惰性,削弱独立分析和推理能力;在情绪调节方面,过度依赖可能导致戒断症状和学习焦虑;在社会性发展方面,可能减少真实的人际交流,出现社交退缩现象。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三维度的优化路径:企业应建立分级管理和儿童友好型功能,政府需要完善立法监管和技术监管体系,学校和家长则应升级教育理念,通过家校联动和丰富线下活动来平衡AI工具的使用,帮助小学生建立健康的AI使用模式。
  • 陈雪萍, 李欧
    大众心理学. 2025, 32(8): 43-4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这篇文章从著名的Bouba-Kiki效应出发,探讨了品牌命名对消费者心理感知的重要影响。文章首先介绍了Bouba-Kiki效应这一心理学现象,即人们倾向于将圆润形状与"Bouba"类词汇联系,将尖锐形状与"Kiki"类词汇对应,这种跨感官交互源于发音时嘴型变化与视觉形状的相似性。基于这一原理,文章分析了品牌如何通过名称传递特定调性:使用后元音字符营造温润形象,使用前元音字符体现力量感。文章还探讨了叠音品牌的心理机制,指出叠音会激发人们的婴儿图式,让品牌显得更亲和可爱,这解释了为什么QQ、钉钉等互联网品牌偏爱叠音命名。最后,文章分析了国货品牌取洋名字的现象,揭示了来源国效应的作用机制,即消费者对特定国家产品品质的刻板印象会影响购买决策。整篇文章通过心理学原理解释了品牌命名的科学依据。
  • 人物
  • 滕佳秀, 韦莹, 董达
    大众心理学. 2025, 32(8): 45-4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这篇文章介绍了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在中医胎教思想方面的创新贡献。张景岳(1563-1640)是明代医学三大家之一,以其独特的"温补学说"著称。文章详细阐述了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妇人规》中提出的胎教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核心观点:强调孕前准备的"慎始正本"理念,要求夫妻双方在孕前调养身心以确保后代先天素质;重视孕期保健的"协调平衡"思想,主张孕妇保持阴阳平衡、气血调和;以及创新性的"外象内感"胎教方法,认为孕妇的言行举止和外在环境会通过内在感应影响胎儿发育。文章指出,张景岳将《黄帝内经》"治未病"思想创造性地应用于胎儿发展,其胎教理论不仅具有深厚的中医理论基础,也为现代优生学和胎教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与辨证施治的精髓。
  • 新书快览
  • 郑世彦
    大众心理学. 2025, 32(8): 47-4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这篇文章通过解读美国女性主义经典著作《女性与疯狂》,探讨了女性在父权制社会中的生存困境与精神状态。文章介绍了该书作者菲利斯·切斯勒如何揭露20世纪美国女性被任意送入精神病院的现象,指出许多女性并非真正患有精神疾病,而是因为不符合传统女性角色期待而被贴上"疯狂"标签。作者结合近年来反映女性处境的电影《出走的决心》和《82年生的金智英》,分析了当代女性仍然面临的相似困境——被局限在家庭主妇角色中,缺乏自由和选择权。文章认为,女性的"疯狂"实际上是对压抑环境的反抗,是寻求自由的表现。真正的解决方案不是单纯的药物治疗或心理干预,而是社会体制的改变和女性权利的保障。文章最后强调,女性需要的是自由、正义、独立、教育等基本权利,推动社会进步是女性主义的本质精神。